非遗工匠坊项目
豆腐古时名称很多,有“菽乳”、“黎祁”、“小宰羊”,宋代以后,才统称豆腐。只有潮汕人习惯把一般意义上的豆腐称作“豆干(官)”,而真正的“豆干”却称之为“香腐”。潮语“干”、“官”同音,因此在潮汕,豆腐除了可以佐餐外,还有广泛的民俗用途,祭祀大典离不了豆腐,新婚吉庆离不了豆腐,儿童入学第一天也要吃豆腐加青葱,说是吃了就会读书聪明,长大能做官。
起初在潮汕从事豆腐业的大都是客家人,尤以大埔、丰顺人为多,有潮谚云:格(或客)仔豆干无划过痕,其原来意思是说客家师傅在分割豆腐时手很准,没有贬义。因为潮汕豆腐跟别的地方不一样,一板豆腐一百多格,每格寸把见方,卖时要划得准才不会割得七零八碎。
先把豆子洗净,浸泡适当时间,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。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,收好袋口,用力挤压,将豆浆榨出布袋。一般榨浆可以榨两次,在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,放入清水,收好袋口后再榨一次。
生豆浆榨好后,放入锅内煮沸,边煮边要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。煮的温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摄氏度之间,并且需要注意煮的时间。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。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、石膏及葡萄糖酸内酯三种。盐卤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,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,葡萄糖酸内酯是以淀粉为原料转化而成的。
用盐卤的话,1斤干黄豆制成的浆约需用氯化镁15克,用温水化开即可点浆。用石膏点卤的话先要将石膏焙烧至刚刚过心为止,然后碾成粉末加水调成石膏浆,冲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,并用勺子轻轻搅匀。不久之后,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花。在南方也有直接用生石膏加水磨浆,点卤时把磨好的石膏浆倒入豆浆搅拌。只是要掌握好量,一般为一斤豆要用0.6两石膏为最佳比例。需要豆腐老些则添加的石膏浆多些。用葡萄糖酸内酯点浆的话,1斤干黄豆制成的浆约需用10克即可,且融化葡萄糖酸内酯的水温不应超过40度。
若要进一步将豆腐花制成豆腐,则在豆腐花凝结的约20分钟内,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。盛满后,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,盖上木板,压10至20分钟,即成水豆腐。
若要制豆腐干,则须将豆腐花舀进木托盆里,用布包好,盖上木板。在板上堆上石头,压尽水分,即成豆腐干。
点豆腐对于豆腐成品来说是道重要的工序。浓浓的豆花香味儿,富含营养的豆制品,对于这些乡村作坊来说,都是有典故的故事,乡村豆腐坊,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,传承与现代的转折产业。